桑舞阁

第49章 透长安3潼关保卫战

《五代十国往事》转载请注明来源:桑舞阁sangwuge.com

【潼关保卫战】

溵水防线溃散之后,负责外围防御的泰宁节度使齐克让就率残部退守潼关,并向朝廷紧急告急求援。

朝廷派张承范率领两千八百名神策军弓箭手,奔赴潼关协防。

神策军,是大唐中央禁军的主力部队。“安史之乱”后设立,之后被宦官掌控,成为宦官专权的重要资本。起初,神策军是王牌精锐之师,后来逐渐腐化堕落,战斗力锐减。

神策军的薪水是其他部队的三倍,每逢假节日、天下大赦、新主登基等日子,还有额外厚赏。而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护京师,所以和平时期是远离战场的。

优厚的薪酬待遇,稳定的编制,轻松闲暇的工作……神策军的官兵都成了“关系户”,就像某些事业编岗位一样,家里没点儿关系是挤不进去的。

到了唐末,权贵们通过贿赂宦官,把少爷公子的名字登记在军籍簿上,并不真的需要身在军中,就可以按花名册领俸禄、封赏,明目张胆的吃空饷。

平时,这些少爷公子哥们穿着名牌服饰,骑着高大漂亮的骏马,招摇过市,横行霸道。一旦真的需要出征,他们有钱有势的爹妈就花钱雇佣穷人冒名顶替。而这些“雇佣兵”们多是走投无路的流浪汉、老弱病残,有的人连武器都拿不动,更是从未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

可想而知,所谓“神策军”的战斗力有多差了。

这也是唐僖宗最初的担忧,神策军不中用啊。

朝廷点拨了两千八百这样的神策军弓箭手,交付给张承范,命他守卫潼关。

看到这些“精锐弓箭手”,有的连弓都拉不开,张承范都快哭了。唐僖宗还亲自前来,为大军践行。

张承范急忙奏报:“陛下,情报说草军有数十万之多,鼓噪而来。齐克让率领着一万来残军败将,在潼关之外布防,现在又让我领着这帮货色进驻潼关,而陛下还不拨给粮饷……陛下,最起码要发放军粮、军饷吧?更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派精锐部队增援啊!”

唐僖宗敷衍道:“你先去,援军随后就到。”

张承范只好硬着头皮,率兵前往潼关。到了华州,恰逢华州刺史离任,华州政府暂时处于权力真空状态,全城军民都逃进山谷避难,城中满目疮痍。张承范打开粮仓,竟然欣喜地发现里面还有谷米一千余斛,可供大军三天的口粮。

总比没有强,带上吧。

抵达潼关之后,张承范大肆搜捕逃亡难民,在野草丛中捕捉到抖成一团的村民一百多人,命他们搬运石头、运送饮水、修筑防御工事,充当苦力。

张承范奉命驻守潼关,齐克让则在潼关之外部署外围防线。两军内外呼应。然而两军的粮食已经断绝,迟迟不见后续补给,更不见增援部队。一万多饿着肚子的士兵,即将面对数十万来势汹汹的草军。守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

就在断粮的当天,草军先头部队赶到潼关,他们遍张白旗,制造声势。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边际。

草军想依靠虚张声势吓退官军。

齐克让鼓舞士气,主动出击,逆战草军先锋部队,取得小胜。草军向后败退。

齐克让固然英勇,但手中兵马甚少,且腹中饥饿,虽胜不追,仍然坚守营垒。

事实证明,齐克让没有追击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是草军的诈败,引蛇出洞。

任何时候,强攻城池、关隘、营寨,都是下策。派先锋佯败,引诱守军进入我方埋伏圈,反客为主、以逸待劳,是中策。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齐克让刚刚收兵回到营寨,黄巢就亲临前线,指挥第二波次的攻击。

黄巢的到来使草军大受鼓舞,高声欢呼,声震山河。群贼奋起,扑向齐克让营地。

从中午激战到傍晚,齐克让殊死抵抗,战场陷入胶着。

然而齐克让的士兵实在饥饿难忍,竟然阵前哗变,焚烧了营寨,然后一哄而散。齐克让仅以身免,退入潼关。

潼关外围防线瓦解。

兵败如山倒,张承范把所有物资都散发给士卒,作为最后的赏赐,只求他们能为帝国多守一会儿潼关。同时,飞书朝廷,上一道十万火急的奏章:

“我离京已经六天,增援部队不见一人,更不见一分钱的军饷、一粒米的军粮。我军抵达潼关的当天,就与草军接战,我军两千人对抗草军六十万人!关外友军(齐克让)已经哗变自溃……我听说陛下有意到蜀地视察工作(不能说“逃跑”,太难听了),我冒

小说推荐:《奥特曼:原来这边是简单模式》《疫病之上》《野火》《青连浮沉录》《攻略男配的正确方法》《捞尸人》《无限公路就业指南》《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武纪》《我在现代留过学

南无臭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桑舞阁sangw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宣和画卷重生西亚之亿万富翁大明小官人从来没有的帝国三流书童非洲帝国少女与枪与异界最终反击五代十国一儒生晋枭宦海风流重生明末当皇帝汉室可兴虚拟战线千年军国无赖帝师大汉昌邑王医入白蛇汉家日月混在蜀汉当皇帝异域人生宗明天下明末龙腾猎明大明至圣樱花下的血刀三国之蜀汉复兴五胡明月江东幼虎三国之帝统天下明风万里三国云飞扬纪元1701乌衣天下异域纵横记重生之朕即国家乱世妖娆王娶个毛妹当老婆明末第一强藩大唐西域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