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生存守则》转载请注明来源:桑舞阁sangwuge.com
公主的书信,经手的人当然不敢拆开,因而崇福的书信定会顺利送到杨桢手上。
问题只怕出在杨家这儿。公主书信自然不会偷偷摸摸地给,杨桢是没有办法藏起书信的。
所以老书吏把书信一递过来,杨桢只觉得心跳加快,她可没忘记之前托崇福调查了什么事,若是被杨家发现……
她偷偷抬眼瞄了几眼李氏和姚氏,发现她们此刻并没有在注意她。说时迟那时快,她扭头便往后跑去,一路跑进屋内把门反锁。
打算在杨家人没进来前,率先把信看了之后烧掉。至于之后怎么解释,只能随机应变了。
只是等杨桢气还没喘匀,急急忙忙把信拿出来一看,心里的石头瞬间落地了。因为崇福已经帮她想到了这个,自己此时完全是做了无用功。
书信上写的全是拼音音标。
她突然想起,苏湄的毛笔字写得极漂亮,五四活动时,班级板报上的字还是由她负责的。
虽然看起来吃力,无法一跃十行,但只要杨家人看不懂,她也不急于这一时。毕竟在这个朝代,这种方式就只是杨桢与崇福之间的暗号。
屋外姚氏正指挥着下人火急火燎地把第一个门撞开,正准备再撞第二个门时,杨桢自己把门打开了……
****
杨定国带着书信走到院子里,招手唤来杨桢。
“桢姐。”他叫住杨桢,蹲下来,柔声询问,“公主那日和桢姐说了什么?”
杨桢故作出一派天真的模样:“公主很忙,那日也没能说几句话。公主问我‘孙行者’的由来,我故事才说了一半,嘉王就回来了,之后公主便让人带我离开了。”
“那公主可有说过其他什么吗?公主这信写了什么?”
杨桢皱着眉,一脸疑惑地说:“桢姐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看着很整齐,或许是一幅画呢?”
杨桢闪过一丝得逞的神情,不禁在心中暗赞崇福聪明。
杨定国虽不解,到底也没有多说什么,他拿着书信往书房走去,决定依样画葫芦誊抄几行,明日去翰林院问问。
而崇福书信最后没还给杨桢,在杨桢的抗议之下,交给李氏保管,当然也没有限制她在李氏房中翻看书信。
杨桢一开始还没什么感觉,只是有次自己正翻阅时,偶然一抬头,却看到姚氏默默坐在一旁,带着满脸的怀疑,以及眼神中毫不掩饰的探究和审视。
直到这时,杨桢才发现自己太大意了。
杨桢想起以前看《动物世界》时,赵忠祥老师的一句旁白:能够感知背后的危险,是动物能在残酷大自然生存下去的本能。
而此时,杨桢便是突然有了这种感知的本能。
正所谓,知女莫若母。
杨桢此前完全忽略了姚氏作为一个母亲的敏感,从小养在身边的孩子,突然屡屡作出奇怪的举动,必然引起她的警觉。
这一次,姚氏并未选择“促膝长谈”。相反,姚氏装作无知无觉一般,照常安排着杨桢的生活。
但与此同时,又格外关注起杨桢。比如杨桢正在思考或是在琢磨什么事情时,总会感觉到背后又有一道注视的目光始终跟随。
面对姚氏的怀疑,杨桢只能不动声色地接受。不过五岁的杨桢,此时还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
她需要姚氏、杨家甚至姚家的庇护。
怀疑这种东西,就如同疯长的野草,很容易蔓延开来。
如今的她,急需找到一个打消姚氏怀疑的理由。而在毫无头绪的现在,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六岁的孩子该做的事,并且在姚氏面前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在这种压力下,她绝大部分的思考的时间,被迫改成“地下”——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时。
杨桢照例躺在床上午睡,其实只是闭目思考事情。
她不禁感叹连穿越都带着不公平。
皇家的生存环境最适合,因为不会怀疑有人怀疑一个在宫中长得的公主早熟;杨家则反之,越是简单的家庭环境越会让不正常的举止都被放大。
她仔细回想信中崇福告知的杨家的情况。
杨桢祖父杨定国,年近六十,任从五品太常少卿。
崇福写道,像杨定国这个年龄,却还在处在这个品级的位置上,基本仕途已无太多上升空间……
一个文人朝官,若仕途已可目测,必会尽心提携后代才是,可是杨定国二子杨洙、杨沔,无一出仕。
当然,这事崇福也有调查出来,杨洙蜗居一隅教书、杨沔至今在太学,全因杨沔早年卷入的一场党朋之争——
崇宁元年,蔡京拜相,尽复绍圣之法,罗列司马光等反对变法的官员的罪状,并将这些人称为“元祐党人”以立碑告知天下,对元祐党人及其后辈仕途进行打压。
此消息一出,引起京中诸多支持司马光一系的学子的愤慨,有许多激进的许多学子联合御史等官,联名上书斥责蔡京。
而这些学生其中,就有杨沔。
当时杨桢之父杨洙正要从太学毕业得以授官,被此事连累仕途遭阻。
杨洙仕途无望,只好被迫离开京中,投奔已被授官为县令的同窗好友。继而在长子县县学任教书先生,授课多年,直到成为县学教授,至今未能出仕。
崇福书信只能大致讲明事情经过,而其中经历不知还有多少心酸!
杨梓今年七岁,算起来就是崇宁二年左右出生的,前些日子说起杨梓病情时谈起过,杨梓是早产,不知会不会与此事也有些关系呢?
大年初二几人闲聊时说起,蔡相被罢官。但崇福这里却说官家极其宠信蔡京,只怕会重回朝堂。
此人重返朝堂,会不会继续打压元祐党人及他们的支持者,而杨洙能否在此人回到朝堂之前得以出仕?
杨桢心中纠结万分,感觉“蔡京”这个名字十分耳熟。
可她思前想后,到底在杨桢的记忆里,“蔡京”没有任何的记忆点。
不像是一个有作品流芳百世的文人,难道是靠政绩名扬千古了?
杨桢叹气,早知道会穿越,就该多看些历史课本,也不会沦落到如今什么都不知道的地步。
思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桑舞阁sangw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